在中国文化中,龙有着重要的地位和影响,是神秘、尊贵、吉祥、力量的象征。从距今8000多年的新石器时代,先民们对原始龙的图腾崇拜,到今天人们仍然多以带有"龙"字的成语或典故来形容生活中的美好事物。中国龙文化,上下数千年,源远而流长,是中华文化的源头之一。龙之精神,即中华民族之精神。自强不息、厚德载物、开拓进取、奋发向上。龙行龘龘,欣欣家国!
近期,在青岛,放眼望去刚改造竣工不久的老街、老楼,张灯结彩,满大街尽是吉祥文化,“巨龙”腾跃于老建筑上,为兔去龙来同庆新春,营造出别样风景。
青岛经历过一次德国殖民、两次日本殖民,以及从清末到新中国成立,特殊的历史造就了城市丰富多样的建筑风格,曾有“东方城市建筑博览会”的美誉。令人遗憾的是,过去急功近利、盲目大拆大建的发展模式,曾经导致一批颇具特色的老建筑损坏或者被拆毁。“不要随意拆除老建筑”也是青岛老百姓们的心声。
经济繁荣与传统保护应当如何平衡统一?这几乎是中国每一个城市在当下发展中的必答题。2022年,青岛市委、市政府提出,要把历史城区保护更新工作作为城市更新和城市建设三年攻坚行动的“一号工程”和系统工程去推进。
对老建筑采取严谨审慎、注重保护的理念,和“更少干预+功能提升”的改造措施——尽可能保留老城历史文化元素的同时提升建筑品质,使其具备面向未来生活和工作的使用功能;并通过更新设施,扩大使用范围,兴产业、促消费、促投资,打造新经济增长点,让老建筑焕发出新的生命力。
青岛市南、市北两个区是青岛城市的起源,也是老建筑比较集中的地方。有关部门介绍,计划用三年时间完成历史城区93万平方米建筑保护改造。
据了解,2003年,历史城区已完成房屋修缮约11万平方米,更新改造6.2万平方米,为市民旅客提供更多休闲空间。
这是一座城市的样貌,也是一方人民的记忆,是属于每一个青岛人的历史。人们期盼,乘龙年吉祥的东风,穿越岁月的沧桑变迁,走向美好的未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