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
影像中国网-中国摄影家协会主办  

见证与推动的力量——摄影对旗县创新发展的重要性

来源:影像中国网  作者:文 / 图:布仁  2025-03-04 19:00:26

作为一种兼具艺术性与实用性的媒介,摄影在城市文旅创新发展中发挥着不可替代的作用。笔者以生活的地区内蒙古鄂托克前旗为例,探讨摄影在推动经济转型、文化传承、社会共治和人才培育等方面的多维价值,并提出构建“摄影+”生态体系的实践路径,旨在为旗县级城市发展提供新的思路和借鉴。 

摄影技术的出现是19世纪科学技术发展的一个重要里程碑。它不仅改变了艺术和科学领域,还对历史记录、新闻传播、社会文化等方面产生了深远影响。随着网络信息技术的发展,人们获取信息的方式也在不断变化,摄影图片在传播中发挥的作用也占据了举足轻重的地位。 

招商引资与产业升级的“视觉引擎”

(一)塑造城市品牌,吸引资本关注。摄影通过生动展现现代化产业园区和基础设施,将抽象的发展成果转化为直观的视觉符号。这些高质量影像成为招商宣传的“金字招牌”,助力企业快速建立投资信心。例如,航拍展现的煤炭产业链全景,既凸显资源禀赋,又传递绿色发展理念,为打造国家级绿色能源基地注入吸引力。 

(二)激活旅游经济,延伸产业链条。摄影与文旅产业深度绑定,通过影像传播吸引游客打卡。例如,昂素镇“草原村排”的活力场景通过影像传播风靡全国,吸引明星助阵、游客打卡;城川镇红色旅游借助延安民族干部学院、王震井等历史场景的纪实摄影,强化文化体验感。摄影作品还直接赋能农产品电商,提升品牌溢价,形成“线上传播—游客引流—消费转化”的闭环。 

1741086056482547.jpg

草原新能源

1741086059823233.jpg

朝阳产业

守护乡土记忆的“数字档案”

(一)传统文化与创新表达。摄影通过数字化留存丰富的草原文化、红色文化与农耕文化。例如,昂素镇农牧民的传统生活方式、城川镇革命遗址的影像记录,为后人提供鲜活的历史档案。摄影还推动非遗创新,通过镜头捕捉手工艺制作过程,结合短视频传播,吸引年轻人参与体验,使传统技艺焕发新生。

(二)构建地域文化认同。摄影展览与赛事成为凝聚文化共识的平台。市民通过镜头记录家乡变迁、节庆活动,形成情感共鸣。鄂托克前旗摄影协会组织“我家变迁”作品征集,激发居民对城镇改造的参与感,促进文化认同与社会凝聚力。 

1741086060810817.jpg

红韵

1741086056529830.jpg

草原村排秀

城乡发展的“可视化工具”

(一)民生工程透明化与公信力提升。摄影以历史变迁对比形式记录保障房建设、生态治理等民生项目进展,增强政策透明度。例如,通过航拍展现敖勒召其镇卫生城市建设成果,直观传递政府治理效能,提升公众信任。

(二)生态监测与可持续发展。无人机摄影定期监控矿区生态修复、河道污染治理,形成可视化数据档案,辅助科学决策。上海庙镇通过影像对比评估绿色能源项目环境效益,推动“双碳实践先行区”建设。

1741086062628479.jpg

夏日大沟湾

1741086060985733.jpg

沙头余晖

 激发创新活力的“柔性纽带”

(一)青年返乡与技能升级。鄂托克前旗通过摄影培训课程降低技术门槛,吸引年轻人返乡创业。例如,青年群体开设旅拍工作室,结合“草原星空”、“红色研学”等主题打造特色服务,形成小微产业集群。

(二)艺术普及与审美提升。摄影展览、公益讲座提升市民审美素养,同时为乡村教师、基层工作者提供创作平台,激发社会创新活力。

1741086055131978.jpg

草原村排

 构建“摄影+”生态体系

(一)强化政策支持与资源整合。设立“摄影友好城市”专项基金,开放政府建筑、特色村落作为取景地;建立影像数据库,分类管理自然、文化、产业素材,供全域共享。

(二)推动跨界融合与品牌运营。打造四季主题摄影节,联动旅游、电商、教育板块;孵化本土摄影IP,通过新媒体矩阵扩散影响力。

(三)破解发展瓶颈。针对摄影群体老龄化问题,联合高校开设青年摄影工作坊;引入AI修图技术培训,提升后期处理能力;探索器材共享模式,降低创作成本。

 鄂托克前旗的实践表明,摄影是旗县级城市实现“轻资产突围”的战略性资源。通过影像赋能,城市可将文化底蕴、生态资源、产业潜力转化为可传播、可体验、可消费的“发展资本”,在现代化进程中走出差异化、可持续的创新之路。未来,摄影必将成为更多旗县城市破局发展的“超级杠杆”。

 1741086061760191.jpg

生态恋

1741086062999481.jpg

喜看治理新成效

分享